125khz读卡电路 125khz读卡器电路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125khz读卡电路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125khz读卡器电路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 1、简述rfid低频125khz的工作原理。
- 2、单片机定时器问题,rfid读卡,125khz
- 3、125K射频卡内部有哪些电路?简述其原理?谢谢
- 4、125KHz只读卡存储器的结构组成有哪些?
- 5、读卡模块上的125KHz和13.56MHz是什么意思?
简述rfid低频125khz的工作原理。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埃森哲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弗格森认为RFID是一种突破性的技术:‘第一,可以识别单个的非常具体的物体,而不是像条形码那样只能识别一类物体;第二,其采用无线电射频,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而条形码必须靠激光来读取信息;第三,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读,而条形码只能一个一个地读。此外,储存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计算机网络等这三部分组成构成。
(1) 电子标签(Tag):电子标签包含电子芯片和天线,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电子芯片用来存储物体的数据,天线用来收发无线电波。
电子标签按供电方式分为无源电子标签、有源电子标签和半有源电子标签三种:
无源电子标签:标签内部没有电池,其工作能量均需阅读器发射的电磁场来提供,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成本低,可制成各种卡片,是目前最流行的电子标签形式。其识别距离比有源系统要小,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而且需要较大的阅读器发射功率。
有源电子标签:通过标签内部的电池来供电,不需要阅读器提供能量来启动,标签可主动发射电磁信号,识别距离较长,通常可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缺点是成本高寿命有限,而且不易做成薄卡。
半有源电子标签:内有电池,但电池只对标签内部电路供电,并不主动发射信号,其能量传递方式与无源系统类似,因此其工作寿命比一般有源系统标签要长许多。
(2) 读写器(Reader):利用射频技术读写电子标签的设备,读写器接收电子标签的数据信息,并将其传送给外部主机。
(3) 计算机网络(Computer):读写器通过标准接口与计算机网络连接,计算机网络完成数据的处理、传输和通信的功能。
RFID的工作原理:
射频识别系统的基本模型如下图所示。其中,电子标签又称为射频标签、应答器、数据载体;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通讯器、读写器(取决于电子标签是否可以无线改写数据)。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数据的交换。
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发生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的耦合类型有两种。
(1) 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如右图A所示。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ra。
单片机定时器问题,rfid读卡,125khz
程序问题不大125khz读卡电路,输出波形不稳应该是晶振频率变化造成125khz读卡电路的125khz读卡电路,建议你采用有源晶振125khz读卡电路,虽然价格高点125khz读卡电路,但稳定性要高很多。
125K射频卡内部有哪些电路?简述其原理?谢谢
一种简易的EM 125khz读卡器设计原理
图1为曼彻斯特编码示意图,在一个数据位的中间时刻,信号的上跳变表示数据“1”的编码;信号的下跳变表示数据“0”的编码。
表1为EM4100射频卡内部64数据位信息定义。
其中D20~D23,D30~D33,……,D80~D83,D90~D93 32个数据位依次由低到高存放4个字节的卡号数据。所以最大卡号数据为0FFFFFFFFH,也就是10位十进制数的“4294967295”。
2 射频卡读卡器的设计
2.1 电路设计方案
按照射频卡工作原理,读卡器的电路设计分为125kHz电磁波产生电路、电磁波的接收及解调电路、曼彻斯特编码信号的解码电路三个部分。
图2为射频卡读卡器电路图。
(1)125kHz电磁波产生电路
为了充分利用硬件资源,125kHz信号直接由U1单片机的P1.7口提供,用软件在P1.7口产生精确的矩形波周期信号。U2A的6个并接反相器74HC04起到功率放大驱动的作用,125kHz信号通过限流电阻R5提供给天线L1、电容C1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适当调节天线L1的电感量,使LC串联谐振电路在125Hz 达到谐振,此时在C1两端能观察到峰峰值高达80V的正弦信号。由于C1两端电压较高,所以在选择元件参数时要注意电容的耐压问题。
一种简易的EM 125khz读卡器设计原理
(2)电磁波的接收及解调电路
如图2所示,D1、D2,C2~C6,R1~R4共同构成了电磁波接收及解调电路。
在读卡器附近没有射频卡的情况下,在测试点①处得到的是125kHz的等幅振荡信号。一旦有卡片进入读卡范围,由于卡片天线环路等效负载的反调制作用,在①处得到的信号将如图1第三行所示的调制波形。该调制波经C2耦合,同时送到D1、C5及D2、C6组成的检波电路。在测试点②③处将得到图1第二行所示的解调包络波形,不过②③两
125KHz只读卡存储器的结构组成有哪些?
大部分只读存储器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场效应管制成,是一种只能读出事先所存数据的固态半导体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所存数据,一般是装入整机前事先写好的,整机工作过程中只能读出,而不像随机存储器那样能快速地、方便地加以改写
。只读存储器所存数据稳定 ,断电后所存数据也不会改变;其结构较简单,读出较方便,因而常用于存储各种固定程序和数据。除少数品种的只读存储器(如字符发生器)可以通用之外,不同用户所需只读存储器的内容不同。
读卡模块上的125KHz和13.56MHz是什么意思?
是指读卡模块125khz读卡电路的工作频率。
非接触性IC卡读卡器125khz读卡电路的工作频率为13.56MHz。IC卡与读卡器之间通过无线电波来完成读写操作。二者之间125khz读卡电路的频率为13.56MHZ。非接触性IC卡本身是无源卡125khz读卡电路,当读写器对卡进行读写操作时,读写器发出的信号由两部分叠加组成
一部分是电源信号,该信号由卡接收后,与本身的L/C产生一个瞬间能量来供给芯片工作。
另一部分则是指令和数据信号,指挥芯片完成数据的读取、修改、储存等,并返回信号给读写器,完成一次读写操作。读写器则一般由单片机,专用智能模块和天线组成,并配有与PC的通讯接口,打印口,I/O口等,以便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扩展资料:
由于射频卡RFID(读卡模块)的操作时序的复杂性,为125khz读卡电路了避免使用射频卡RFID系统的公司投入高昂的研发费用和时间,所以很多公司直接购买射频卡RFID模块来使用,这样可以快速推出自己的产品,并且节省大量的研发费用。
由于射频卡的频率不同,所以射频卡RFID模块的频率也不一样,如125K,13.56M,2.4G等。由于射频卡的只读和可写等性能,射频卡RFID模块也有只读模块和射频卡读写模块之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射频卡模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接触式IC卡
125khz读卡电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125khz读卡器电路、125khz读卡电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125khz读卡电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