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子技术文章正文

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 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总结

电子技术 2022年12月09日 06:05 15 银路电子网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总结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串联电路规律的实验报告

最终结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实验报告:【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和电压表的使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可以让学生仿照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学习过程进行本节的探究。 【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学生连接电路、正确识记、使用电压表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的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2)通过同学们共同探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归纳得出恰当的结论。 【教具准备】 电池组、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投影仪。 【设计理念】 1.在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 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课将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你熟悉的串、并联电路图。 2.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较好的图,用投影仪放大。 3.教师引导: (1)同学们观察自己画出的串、并联电路图。 (2)你已经了解了串、并联电路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4.学生回答: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2)电流表工作的时候必须串联在电路中。 5.学生提问: (1)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和电流一样,处处相等吗? (2)并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和电流一样,干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中电压之和吗? 二、进行新课,探究新知 1.猜想或假设: (1)教师引导: 这位同学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我们先来一起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你认为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会是什么呢? (2)学生猜想或假设: 学生A:我认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应该和电流的关系相同,也是处处相等。 学生B:我们认为灯泡大的地方电压大,灯泡小的地方电压就小。 学生C:我们认为电压应该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越来越小。因为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某种“力量”,力量会越用越小。 学生D: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串联电路各点的电压之和也应该等于两点间的总电压。 …… 2.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同学们做出了各种猜想、各样假设,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实验来求证。大家先来设计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3)教师引导:各组可以简单说明你们的设计方案。 (4)学生汇报设计方案: 第一组:我们组选择两只不同的灯泡,选三块电压表,同时测量每只灯泡和两只灯泡的电压,比较结果。 第二组:我们计划用三节电池,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分别测出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两只灯的总电压进行比较。 第三组:我们组选择三只差别较大的灯泡,分别测量每只灯泡的电压,每两只灯泡的电压和三只灯泡的总电压。 第四组:我们计划选四只灯泡,两只一组,先将两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分别测每只灯泡的电压和两只灯泡总电压。然后再换上另外两只灯再次测量。 第五组:我们想选择两只灯泡,一块电压表,象测电流那样分别测出A、B、C各点的电压,然后进行比较。 (5)教师引导: 老师觉得同学们的设计都很好。不过要提醒大家一点,你的设计一定要有书面的内容,你要怎么做,你是怎么做的,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以便于自己检查和与别人交流做更好的改进。 (6)学生补充设计方案:各组同学补充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数据表格。 (7)教师引导:很好!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可以进行实验。建议大家在实验中更换不同的小灯泡,进行重复测量,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3.实验论证: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特别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合适,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2)分析和论证: 教师引导: 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你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A:我们用的是两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测出每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每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与测出的两只灯泡的总电压几乎相等。 学生B:我们用两只不同的灯泡串联,测出每只灯泡的电压不同,但两只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电源电压。 学生C:我们用的是三只差别较大的小灯泡,测出来每只灯泡的电压都不同,但每两只灯泡电压的和都和直接测得的这两只灯泡的总电压相等,三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等于电源电压。 学生D:我们先用两只小灯泡测,然后又换了两只不同的小灯泡测。尽管测出的四只小灯泡的电压都不一样,但前一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与第二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相等,且都差不多等于电源电压。 学生E:做完串联,我们还将两只小灯泡并联起来,分别测它们的电压,结果电压表指针指的是同一个位置。 学生F:我们也测并联了,相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相同,不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也相同。 学生G:我们从两只灯泡并联开始,一直增加到四只小灯泡并联,测出来的结果几乎不变。 学生H:我们在原来两只小灯泡串联的基础上给其中的一只灯泡并联了第三只小灯泡,结果并联的两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 ……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非常好,归纳大家的实验,可以得到一般结论吗? 学生A:不管怎样选择灯泡,不论如何进行测量,尽管测出的数据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一个串联电路中各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这几个灯泡两端的总电压且等于电源电压。 学生B: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结论: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各支路电压相等。 4、交流与评估: (1)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配合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祝贺同学们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不过,对同学们来讲获得结论的过程更重要。请大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回顾,认真分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明白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交流评估1: 学生A:我开始将电压表连接错了。现在我知道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必须连接正确,否则接通电源后,指针反偏,并且速度很快,很容易将电压表指针打弯。 学生B: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也很重要。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大,指示值很小,几乎不能读数,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小,指针偏出了刻度盘外。 学生C:我们连电压表的时候,先不接死,合上开关,迅速“试触”一下,大概估计好量程再连接,很省事,一次就差不多能选对。 学生D:读数也很重要。我第一次读数,读出一只小灯泡的电压值比电源电压还大,原来电压表接的是小量程,我是按大量程的刻度读出来的。 学生E:我将电压表接在了一根导线两端,结果灯都亮了,可是电压表读数是零,为什么呢? 学生F:我不小心将电压表串联在了电路中,灯全不亮,电压表却有指示值,和电源电压几乎一样大。 学生G:我们是将电路连接正确了,电压表也有指示,就是灯不亮,换了另外一个灯泡还是不亮,用手按住才亮起来。 学生H:我们组开始做时,有一只灯亮,另一只灯不亮,测电压时,亮着的灯有指示值,不亮的灯两端电压为零。 …… (3)学生交流评估2: 教师引导: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一定是很认真地去做了。养成好的习惯要比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重要,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努力。刚才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巡视并参加同学们的讨论) 学生A:电压表接在一根导线的两端,中间没有用电器,相当于“一”点,所以电压表示数为零。 学生B:将灯泡用手按着才能亮,我觉得是因为没有接触好,另外的问题我不知道。 教师引导: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注意到许多同学都用了“几乎相等”这个词,而不是说“相等”,为什么呢? 学生C:因为它们相差很小,但又不完全相等。 教师引导: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D:因为读数或用表测量的过程中有一些偏差。 教师引导: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现在需要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探究过程写一份科学探究的小报告。 学生完成探究报告:教师巡视,选择完成较好的,利用投影和同学们交流、小结。 三、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布置作业 1.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1)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各支路电压相等。 2.告诉学生: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板书设计】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

因此这是电流谐振。串联谐振电路当然可以做升压变压器:当电容与电感的阻抗值接近时这两个阻抗压降可达到非常高的数值。电气试验中大型变压器交流试验就有利用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 谢谢

实验8、RLC串联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的研究

(研究性实验)

一、学时分配

3学时。

二、实验目的

1. 学习用实验方法测定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

2. 加深理解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特点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掌握通过实验获得谐振频率的方法。

3. 掌握电路通频带、品质因数的意义及其测定方法。

三、实验原理

在图8-1所示的RLC串联电路中,当正弦交流信号的频率改变时,电路中的感抗、容抗随之而变,电路中的电流也随而变。取电阻R上的电压为输出,以频率为横坐标,输出电压的有效值为纵坐标,

绘出光滑的曲线,即为输出电压的幅频特性,如图8-2所示。

图8-1 RLC串联电路

图8-2 幅频特性

1. 谐振

在时,,电路发生谐振。称为谐振频率,即幅频特性曲线尖峰所在的频率点,此时电路呈纯阻性,电路的阻抗模最小。在输入电压一定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最大值,且与输入电压同相位。这时,,,其中称为电路的品质因数。

2. 电路品质因数值的测量方法

1)根据公式测定,其中、分别为谐振时电感L和电容C上的电压有效值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

2)通过测量谐振曲线的通频带宽度,再根据求出值。其中为谐振频率,和分别是下降到时对应的频率,分别称为上、下限截止频率,如图8-2所示。

图8-2所示的幅频特性中,值越大,曲线越尖锐,通频带越窄,电路的选择性越好。电路的品质因数、选择性与通频带只决定于电路本身的参数,而与信号源无关。

四、实验仪器和器材

1. 双踪示波器1台

2. 信号发生器1台

3. 交流毫伏表1台

4. 频率计1台

5. 电阻2只 100Ω×1;200Ω×1

6. 电容1只 0.033μF×1

7. 电感1只 9mH×1

8. 短接桥和连接导线若干 P8-1和50148

9. 实验用9孔插件方板1块 297mm×300mm

五、实验内容

按图8-3搭接实验电路,用交流毫伏表测电阻R两端电压,用示波器监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使其幅值等于1V,并在频率改变时保持不变。

图8-3 谐振实验电路

1. 电路谐振频率的测定

将毫伏表接在电阻R两端,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由低逐渐变高(注意要维持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度不变)。当毫伏表的读数最大时,读取信号发生器上显示的频率,即为电路的谐振频率,并用毫伏表测量此时的UL与UC的值(注意及时更换毫伏表的量程),将数据记入表8-1中。

2. 测试电路的幅频特性

在谐振点两侧,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逐渐递增和递减500Hz(或1KHz),依次各取8个频率点,用毫伏表逐点测出UO、UL与UC的值,将数据记入表8-1中。在坐标纸上画出幅频特性,并计算电路的值。

表8-1 幅频特性的测定

f/kHz

仿真数据

UO (V)

实测数据

仿真数据

UL (V)

实测数据

仿真数据

UC (V)

实测数据

3. 值改变时幅频特性的测定

图8-3电路中,把电阻R改为200Ω,电感、电容参数不变。重复步骤1、2的测试过程,将数据记入表8-2中。在坐标纸上画出幅频特性,计算电路的值,并与按表8-1画出的幅频特性比较。

表8-2 值改变时幅频特性的测定

f(KHz)

仿真数据

UO (V)

实测数据

仿真数据

UL (V)

实测数据

仿真数据

UC (V)

实测数据

4. 测试电路的相频特性

保持图8-3电路中的参数。以为中心,调整输入电压源的频率分别为5KHz和15KHz。从示波器上显示的电压、电流波形测出每个频率点上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并将波形描绘在坐标纸上。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测试频率点的选择应在靠近谐振频率附近多取几点。在信号频率变换时,应调整信号的输出幅度(用示波器监视),使其维持在1V的输出。

2. 在测量UL和UC数值前,应将毫伏表的量程改大约10倍,而且,在测量UL与UC时,毫伏表的“+”端应接L与C的公共端,其接地端分别触及L和C的近地端N2和N1。

七、思考题

1. 根据实验电路给出的元件参数值,估算电路的谐振频率。

2. 改变电路的哪些参数可以使电路发生谐振,电路中R的数值是否影响谐振频率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

3. 如何判别电路是否发生谐振 测试谐振点的方案有哪些

4. 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为什么输入电压不能太大?如果信号发生器给出1V的电压,电路谐振时,用交流毫伏表测UL和UC,应该选择用多大的量程

5. 要提高RLC串联电路的品质因数,电路参数应如何改变

八、实验报告要求

根据测量数据,绘出不同值的三条幅频特性曲线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

~。

2. 计算出通频带与值,说明不同R值时对电路通频带与品质因素的影响。

3. 对两种不同的测值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4. 谐振时,比较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是否相等 试分析原因。

5. 通过本次实验,总结、归纳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

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 实验过程及数据

带过这个实验.

先计算一下谐振时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的频率.跟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的电路参数有关.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我带的那个实验是700多Hz.

谐振时的电流,比起电源电压除以电阻要小很多.原因是电感线圈里的电阻未考虑.

你要数据给不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了,因为没有电路参数.

过程可以给你.

悬赏分不多呀.

求RLC串联谐振电路 实验报告的答案

根据测量数据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绘出不同Q值时三条幅频特性曲线UO=f(f)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UL=f(f),UC=f(f)。

电路实验报告:电路频率特性的研究实验中为什么元件电压会比总电压高?谐振时,电源电压是否与电阻上的电

1、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你说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的高是幅值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的高,电路总电压是各个元件分电压相量的和,就相当于你数学中矢量一样,分矢量的长度完全有可能比矢量和长,取决于你的矢量之间的夹角。类似于你说的单个元件的电压高于电路回路的总电压。

2、谐振基本分两种。串联电压谐振,并联电流谐振。估计楼主说的是串联的电压谐振。(最简单的RLC串联电路)。如果发生谐振,这时候电感和电容上的电压矢量和为0.电源电压全部加在电阻上,电源电压就等于电阻上的电压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了(忽略电源内阻)。

关于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和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总结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

发表评论

抹茶交易所Copyright www.xjyinlu.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2005-2023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为个人学习、研究、欣赏使用。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