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路文章正文

集成电路历史名人 集成电路之父是谁

电路 2022年12月13日 03:22 29 银路电子网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集成电路历史名人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集成电路之父是谁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通信的发展史 历史名人

世界电信行业发展史

2004-11-7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到“竹信”,从“漂流瓶”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百年间,通信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现在,让我们回过头,看一看这一路上的风景。

中外电信史漫谈

据考,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人们就知道用烽火来远距离传递消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的故事。在国际电信联盟出版的《电话一百年》一书中提到,公元968年,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叫“竹信”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虽然这些故事都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是,要想了解近代电信科技的发展历史,我们还是得从欧洲说起。

起源于欧洲

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信息的托架式线路。这是一种由16个信号塔组成的通信系统。信号机由信号员在下边通过绳子和滑轮,操纵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关的信息。当时,法国和奥地利正在作战,信号系统只用一个小时就把从奥军手中夺取埃斯河畔孔代的胜利消息传到巴黎。以后,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等也先后建立了这样的通信系统。据说查佩两兄弟之一是第一个使用“电报”这个词的人。

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始于17世纪。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远距离传送话音的建议。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并且把这种通信方式称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国医生杰克逊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邮船上,给旅客们讲电磁铁原理,旅客中41岁的美国画家莫尔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时法国的信号机体系只能凭视力所及传讯数英里,莫尔斯梦想着用电流传输电磁信号,瞬息之间把消息传送到数千英里之外。从此以后,莫尔斯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莫尔斯从在电线中流动的电流在电线突然截止时会迸出火花这一事实得到启发:如果将电流截止片刻发出火花作为一种信号,电流接通而没有火花作为另一种信号,电流接通时间加长又作为一种信号,这三种信号组合起来,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数字,文字就可以通过电流在电线中传到远处了。1837年,莫尔斯终于设计出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它是利用“点”、“划”和“间隔”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标点和符号。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莫尔斯亲手操纵着电报机,随着一连串的“点”、“划”信号的发出,远在64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城收到由“嘀”、“嗒”声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电报。

谁发明了电话?

目前,大家公认的电话发明人是贝尔,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的。其实,就在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请了电话专利权。

在他们两个之前,欧洲已经有很多人在进行这方面的设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电话原理就已由法国人鲍萨尔设想出来了,6年之后德国人赖伊斯又重复了这个设想。原理是:将两块薄金属片用电线相连,一方发出声音时,金属片振动,变成电,传给对方。但这仅仅是一种设想,问题是送话器和受话器的构造,怎样才能把声音这种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并进行传送。

最初,贝尔用电磁开关来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但是这对于声波这样高的频率,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最后的成功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试验中,他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没想到在这种状态下,声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分析原理,原来是由于金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感生了电流。现在看来,这原理就是一个学过初中物理的学生也知道,但是那个时候这对于贝尔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格雷的设计原理与贝尔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1877年,爱迪生又取得了发明碳粒送话器的专利。同时,还有很多人对电话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进。专利之争错综复杂,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买下了格雷和爱迪生的专利权,与贝尔的电话公司对抗。长时期专利之争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完全承认贝尔的专利权,从此不再染指电话业,交换条件是17年之内分享贝尔电话公司收入的20%。

技术发展

电话发明后的几十年里,围绕着电话的经营、技术等问题,大量的专利被申请,Strowger的“自动拨号系统”减少了人工接线带来的种种问题,干电池的应用缩小了电话的体积,装载线圈的应用减少了长距离传输的信号损失。1906年,Lee De发明了电子试管,它的扩音功能领导了电话服务的方向。后来贝尔电话实验室据此制成了电子三极管,这项研究具有重大意义。1915年1月25日,第一条跨区电话线在纽约和旧金山之间开通。它使用了2500吨铜丝,13万根电线杆和无数的装载线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扩音机来加强信号。1948年7月1日,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这不仅仅对于电话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其后几十年里,又有大量新技术出现,例如集成电路的生产和光纤的应用,这些都对通信系统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话在中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的邮政和电信。1900年,我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1904年至1905年,俄国在烟台至牛庄架设了无线电台。中国古老的邮驿制度和民间通信机构被先进的邮政和电信逐步替代。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邮电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中。加上连年战乱,通信设施经常遭到破坏。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出于战争需要和企图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改造和扩建了电信网络体系,他们利用当时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和政治制度的腐败,通过在技术、设备、维修、管理等方面对中国的通信事业进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电信系统发展缓慢,到1949年,中国电话的普及率仅为0.05%,电话用户只有26万。

1949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年建起来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邮电再次遭受打击,一直亏损,业务发展停滞。到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拥有的话机总数还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1%,每200人中拥有话机还不到一部,比美国落后75年!交换机自动化比重低,大部分县城、农村仍在使用“摇把子”,长途传输主要靠明线和模拟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长途电话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时后才能接通。在电报大楼打电话的人还要带着午饭去排队。

1978年,全国电话容量359万门,用户214万,普及率0.43%。

改革开放后,落后的通信网络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加快了基础电信设施的建设,到2003年3月,固定电话用户数达22562.6亿,移 动电话用户22149.1亿户。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经为了更快更好地传递信息而努力,在电信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人们尝试了各种通信方式:最初的电报采用了类似“数字”的表达方式传送信息;其后以模拟信号传输信息的电话出现了;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方式以其明显的优越性再次得到重视,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移 动电话、光纤数字传输……历史的车轮还在前进。

百年老电话

电话发明至今,从工作原理到外形设计都有不小的变化,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发展的道路。这些电话都是世界各地的古董电话收藏爱好者们的藏品。

1878年,手持电话

这部电话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国制造的。它的听筒和话筒是一个,听话和说话时交替使用。

1879年,盒式电话

这部电话配备了Viaduct制造公司生产的磁力发电机由红木制成,还配有一个柱状听筒。

1880年,贝尔电话

这是第一种在欧洲使用的电话。它取代了电报,比装有手柄的磁力发动机电话先进。

1881、1882年,磁力发电机壁式电话

左面的电话称为美国贝尔型,1881年制造,由位于哥本哈根的国际贝尔电话公司使用。L.M.Ericsson制造。这款电话在上世纪末盛行。

1885年,“埃菲尔铁塔”磁力发电机电话

这款电话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当时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电话。麦克风设在旋转臂上,曲柄用来接通交换机。

1885、1902年,磁力发电机壁式电话

由Ferdinand E. Stensen于1885年在哥本哈根制造,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麦人制造的电话。这款是在霍森的Emil Mdlers电话公司制造的。

1885年,木支架桌式电话

生产厂商及产地不详。

1892年,电动折叠橱式桌面电话

这种电话多数用于家庭、宾馆和电话亭。

1892年,带听筒的“埃菲尔铁塔式”电话

这是一部真正的经典电话,1892年,由L. M. Ericsson制造。这款电话流传全世界,生产近百万台。

1893年,“咖啡壶式”电话

这款电话在丹麦只有几个样品,对收藏者来说它最富吸引力和收藏价值。 1899年,数字机械墙式电话

这种数字机械电话有墙式和桌式两种。

1900年,直立桌式电话

这种圆肚形桌式电话是青铜镀镍的。在挂杆下面有一块结实的电木。它还有一个可以炫耀的外设听筒。

1900年,直立锥形桌面电话

这部电话有个绰号叫“油壶”,都是因为它的外形。

1900年,20线分离电话

本款是所谓的20线分离电话。只能用于内部通话,由L. M. Ericsson瑞典制造。

1901年,磁力发电机台式电话

本款是1901年由Ferdinand E. Stensens Telefonfabrik在哥本哈根制造的。注意看它的听筒,单独挂在挂钩上。可能是因为当时电话接入质量不高,有时必需用两只耳朵听。

1902年,Kellogg角落台式电话

这种角落台式电话多数用于家庭、办公室和电话亭。它是由美国哈得伍得电话公司制造的。是从加利弗尼亚一个小镇的农夫手中买到的。

1902年,公用电池墙式电话

这种电话不需转动手柄,拿起话筒直接与接线员通话。它是从旧金山一个古玩店中买来的。

1904年,磁力发电机共线电话

本款电话在1904由L.M.Ericssom制造。此款电话可由四个用户共享一根电话线。 1753年2月17日,用电流进行通信的设想首次在一本名为《苏格兰人》的杂志上提出,文章署名为C.M.。

1784年8月15日,一种叫“遥望通信”的视觉通信方式首次在法国里尔和巴黎之间使用。

1796年,英国人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的办法,并将之命名为Telephone,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32年,俄国外交家希林制作出用电流计指针偏转来接收信息的电报机。

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用电磁学原理用于电报传输的电报机。

1837年6月,英国人库克获得第一个电报发明专利权,他制作的电报机首先在铁路上获得使用。

1837~1838年,莫尔斯又发明了将电流“通”和“断”来编制代表数字和字母的码—莫尔斯码。

1843年,莫尔斯修建成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全长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国会大厦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1850年8月28日,第一条海缆由约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俩在法国的格里斯-奈兹海角和英国的李塞兰海角之间的公海里铺设,但是,只拍发了几份电报就中断了。原来,有个打渔人用拖网钩起了一段电缆,并截下一节高兴地向别人夸耀这种稀少的“海草”标本,惊奇地说那里装满了金子。

1876年3月10日,英国苏格兰人贝尔发明电话,“沃森先生,快来帮我”成了人类第一句通过电话传送的语音。当时贝尔将话筒中的酸液溅到了腿上。

1879年,天津与大沽北塘炮台之间架设了电报线。

1882年2月21日,丹高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设立了电话交换所。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机。

1897年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

1900年,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当时只有16部电话。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隔着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

1903年,无线电话试验成功。

1907年11月8日,法国发明家爱德华•贝兰在法国摄影协会大楼里表演了他的研制成果—相片传真。

1919年,帕尔姆和贝兰德发明了“纵横制接线器”。十年后,瑞典松兹瓦尔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纵横制电话局。

1920年7月,中华邮政开办邮传电报业务。

1937年,英国人里夫斯提出用脉冲所有组合来传送语音信息的方法(脉冲编码调制)。

1945年10月,英国人A•C•克拉克提出静止卫星通信的设想。

1946年,埃克特和莫奇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蜂窝通信的概念,将移 动电话的服务区划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构成蜂窝移 动通信系统。

1950年12月,中国东北长途明线国际干线工程建成,北京到莫斯科有线载波电路开放。

1954年7月,美国海军利用月球表面对无线电波的反射进行了地球上两地电话的传输试验。并于1956年在华盛顿和夏威夷之间建立了通信业务。

1956年,在英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大西洋海底铺设完成了电话电缆,使远距离的大陆之间电话通信成为现实。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于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1号”。

1958年8月,首部国产12载波电话设备在上海邮电器材厂研制成功。

1960年1月,中国首套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吴淞电话局开通使用。

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用强大的普通光照到人造宝石上,制造出了比太阳光强1000万倍的激光。

1962年,美国研究成功了脉码调制设备,用于电话的多路化通信。

1965年,第一部由计算机控制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在美国问世,标志着一个电话新时代的开始。

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提出以玻璃纤维进行远距激光通信的设想。

1969年,北京长途电信局安装成功中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提出了研制ARPA网的计划,1969年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著计算机通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1970年,世界上第一部程控数字交换机在法国巴黎开通,这标志著数字电话的全面实用和数字通信新时代的到来。

1972年,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首次提出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概念。

1974年,中日海底电缆开始建设,这是中国参与建设的首条国际海底电缆。

1975年,中国自行研制设计的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设备通过国家鉴定,开始批量生产。

1976年3月,中国自己研制的首条大容量传输系统—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系统在北京、上海、杭州建成投产,全长1700公里。

1982年,欧洲成立了GSM,任务是制订泛欧移 动通信漫游的标准。

1982年,中国第一批投币式公用电话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共22个投币式公用电话亭。

1982年12月,从日本引进的首个万门程控市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市电信局投产使用,建成中国首个引进的程控电话局。

1983年,AMPS蜂窝系统在美国芝加哥开通。

1904年,“蜘蛛式”民用波段电话

L. M. Ericsson’s第一部民用波段电话。 1905年,芝加哥的树式桌面电话

这部桌面电话被称作“大腹便便”,因其手柄的中部隆起而得名。

1905年,门廊对讲机

这是一部康涅狄格州电信公司的32门门廊对讲机。

1905年,11数字拨号桌式电话

它采用了11个数字拨号的方式。

1907年,“德国模式”的电台波段电话

于1907年在德国由E.ZwuetyschCo制造,此款电话的出现可以一定程度解决通话等待时间太长的问题。

1907年,磁力发电机式电话

这部电话1907年由L.M.Ericsson制造。值得注意的是:接听电话时,要将听筒悬挂在分离的挂钩上。这是当时电话生产商的统一标准。

1908年,CH-08扩音器电话

由KTAS推出。

1910年,互联电话

这是一部由S.H. Couch公司生产的直立桌面互联电话,用于办公室间的通信。

1912年,办公用排列机

这部电话通过主机可同时带有17个分机,每个分机都可以打出去,并且分机之间也可互相接通。

1912年,CH-08壁式电话

此款电话生产于1912年,由丹麦人在哥本哈根制造的,可自动收发电报。

1912年,磁力发电机电话

由在L.M.Ericsson制造的电报传真电话,经常偏远地区或小岛上使用。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面电话

这部电话的独特设计在于当对着话筒说话时,声音穿过话顶部的小孔使电话中的振动板振动。噪音进入话筒时就会被消掉。其双旋转听筒有助于阻止无用的噪音。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式电话B1型

同样具有消除噪音的功能。

1914年,磁力发电机电话

于1914年在HORWENS制造,可以用来电报传真。

1915年,Veau桌式电话

资料不详。

1915年,家庭自制壁挂电话

这部电话在东俄勒岗一个废弃的农场中发现。当地有近20个废弃的农场的墙上留有挂过电话的痕迹。

1920年,磁力发电机壁式电话

这部电话于1904制造,并于1920更新,配备了可接、听转换的旋转红色按钮。

1927年,D-08半自动电话

第一部拨号电话,它的出现将代替交换机的人工呼叫系统。拨号装置是在1927年安装的,它真正使用是在1978年。

1927年,交流发电振铃电话

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麦Horsens制造,70年代仍在使用。

1929年,自动壁式电话

资料不详。

1930年,D-30半自动镀金电话

此款电话是丹麦企业在1930完成制造的,其特别之处是表面镀金,而当时多数电话漆黑的,并且此电话有拨号装置。

1930年,FL-30自动电话

30年代由丹麦制造的,它用字母拨号。同类电话使用了大约48年。

1935年,自动电话

此款电话被用于与偏远地区的电信交换机的联络,它的设计受到30年代美国电话业的影响。

1943年,CB-43型电话

这部电话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麦制造,它内部设计两种振铃声,用于区别市内外来电。

1951年,F-51自动拨号电话

这部电话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制造的。

1952年,F-52自动拨号电话机

于1952制造,不同于往日黑色电木材料,它是用象牙和较晚一些出现的塑料材料制成。

1956年,“Ericofon”自动拨号电话

此款电话由瑞典L.M.Ericsson设计和制造,命名为Ericofon。它是用新型的材料制成的,比传统电话的听筒还轻得多。

1968年,F-68自动拨号电话

这部电话是七十年代最为常见的电话,它最初设计是在六十年代,在丹麦被广泛制造生产。

1970年,F-68按钮拨号电话

丹麦首次使用的按钮电话,这部电话是用数字按钮代替原来的拨号方式。

1976年,76E/DK80型按钮拨号电话

在1972由Jutland Telephone公司最初制造的。

1979年,F-79按钮拨号式计费电话

此款电话介于普通电话与公用电话之间,它主要用于服务场所、旅馆等类似地方,可以防盗打电话功能。 1980年,DA-80按钮拨号电话

这部电话的设计标志着电子学理论真正进入电话行业。

1982年,便携式电报电话

此款电话由Ericsson无线系统所制造,当时它只能在丹麦、芬兰、挪威及瑞典等国家使用,它的出现为以后GSM移 动电话系统开辟了新的天地。

1983年,DanMark 2按钮电话

DanMark2于1983年制造,是八十年代最先进技术的体现。它具有许多功能,如电话号码记忆功能、重拨功能、监听功能、24种铃声。

计算机八大常用硬件得发展史

回首三百八十年——计算机编年简史

作者:葛陵

[史前时代:1623——1895]

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 Schickard)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集成电路历史名人,这台机器能够进行六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1642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了著名的帕斯卡机械计算机,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

1674年:莱布尼茨改进了帕斯卡的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并且提出了“二进制”数的概念。(据说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的八卦)

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Bouchon)发明了“穿孔纸带”的构想。

1805年: 法国机械师杰卡德(J.Jacquard)根据布乔“穿孔纸带”的构想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作,在后来电子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在多款著名计算机中集成电路历史名人我们均能找到自动提花机的身影。

1822年:英国科学家巴贝奇(C.Babbage)制造出了第一台差分机, 它可以处理3个不同的5位 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

1834年:巴贝奇提出了分析机的概念,机器共分为三个部分:堆栈,运算器,控制器。他的助手,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独生女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为分析机编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计算机程序。

阿达和巴贝奇为计算机的发展创造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对计算机的预见起码超前了一个世纪以上,正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为后来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发表著作《逻辑的数学分析》。

1852年: 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去世,年仅36岁。

1854年:布尔发表《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与概率的数学理论基础》,并综合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逻辑的数学分析》,从而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布尔代数,为百年后出现的数字计算机的开关电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1868年:美国新闻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发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键盘。

1871年:为计算机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巴贝奇(C.Babbage)去世。他与阿达所设想的分析机最终也未能问世,但是他们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那就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那数十种设计方案和程序。

1873年:美国人鲍德温(F. Baldwin)利用自己过去发明的齿数可变齿轮制造了第一台手摇式计算机。

1886年:美国人Dorr E. Felt (1862-1930), 制造了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

1890年:美国在第12次人口普查中使用了由统计学家霍列瑞斯(H.Hollerith)博士发明的制表机,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数据处理。此后霍列瑞斯根据自己的发明成立了自己的制表机公司,并最终演变成为IBM公司。

1891年:利兰•斯坦福与其妻子一道在靠近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地方开办了面积达8,000英亩的斯坦福大学,从而为日后硅谷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1893年:德国人施泰格尔研制出一种名为“大富豪”的计算机,该计算机是在手摇式计算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并依靠良好的运算速度和可靠性而占领了当时的市场,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这种“大富豪”计算机一直畅销不衰。

1895年: 英国青年工程师弗莱明(J.Fleming)通过“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人类第一只电子

[电子管时代:1911——1946]

1911年:6月15日,美国华尔街金融投资家弗林特(C.Flent)投资霍列瑞斯的制表机公司,成立了全新的CTR公司,但公司创立之初并没有涉足任何电子领域,反而生产诸如碎纸机或者土豆削皮机之类的产品。

1912年:美国青年发明家德•福雷斯特(L.De Forest)在帕洛阿托小镇首次发现了电子管的放大作用,为电子工业奠定了基础,而今日的帕洛阿托小镇也已成为硅谷的中心地带。

191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万•布什(V.Bush)领导制造了模拟计算机“微分分析仪”。机器采用一系列电机驱动,利用齿轮转动的角度来模拟计算结果。

1924年:硅谷之父特曼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对创建HP、成立斯坦福工业园区起到决定性作用

2月,由霍列瑞斯创办的制表机公司几经演变,最终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我们今天看到的IBM。

1935年:IBM制造了IBM601穿孔卡片式计算机,该计算机能够在一秒钟内计算出乘法运算。

1936年:阿兰.图灵发表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首次阐明了现代电脑原理,从理论上证明了现代通用计算机存在的可能性,图灵把人在计算时所做的工作分解成简单的动作,与人的计算类似,机器需要:(1)存储器,用于贮存计算结果;(2)一种语言,表示运算和数字;(3)扫描;(4)计算意向,即在计算过程中下一步打算做什么;(5)执行下一步计算。具体到一步计算,则分成:(1)改变数字可符号;(2)扫描区改变,如往左进位和往右添位等;(3)改变计算意向等。整个计算过程采用了二进位制,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图灵机”。

20多岁的德国工程师楚泽(K.Zuse)研制出了机械可编程计算机Z1,并采用了二进制形式,其理论基础即来源于布尔代数。

1937年:11月,美国ATT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斯蒂比兹(G. Stibitz)制造了电磁式数字计算机“Model-K”。

1938年: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发表了著名论文《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首次用布尔代数对开关电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证明了可以通过继电器电路来实现布尔代数的逻辑运算,同时明确地给出了实现加,减,乘,除等运算的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这篇论文成为开关电路理论的开端。

1939年:元旦,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比尔•休利特(B.Hewllet)和戴维•帕卡德(D.Packard)正式签署企业合伙协议,创办了Hewllet-Packard(HP)公司,即国内通称的惠普公司。

9月,贝尔实验室研制出M-1型计算机。

10月,约翰.阿塔纳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1903-1995))制造了后来举世闻名的ABC计算机的第一台样机,并提出了计算机的三条原则,(1)以二进制的逻辑基础来实现数字运算,以保证精度; (2)利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控制,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以保证计算速度; (3)采用把计算功能和二进制数更新存贮的功能相分离的结构。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三原则。

1940年:9月,贝尔实验室在美国达特默思大学演示M—1型机。他们用电报线把安置在校园内的M—1型机和相连,当场把一个数学问题打印出来并传输到纽约,M—1型机在达特默思大学的成功表演,首次实现了人类对计算机进行的远距离控制的梦想。

控制论之父维纳提出了计算机五原则,(1)不是模拟式,而是数字式;(2)由电子元件构成,尽量减少机械部件;(3)采用二进制,而不是十进制;(4)内部存放计算表;(5)在计算机内部存贮数据。

1941年:楚泽完成了Z3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这是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可处理7位指数、14位小数。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种能作3到4次加法运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秒。

1942年:时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数学物理教授的阿塔纳索夫(John V. Atanasoff)与研究生贝瑞(Clifford Berry)组装了著名的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计算机,共使用了300多个电子管,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现代计算机雏形的计算机。但是由于美国政府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该计算机并没有真正投入运行。

1943年:贝尔实验室把U型继电器装入计算机设备中,制成了M—2型机,这是最早的编程计算机之一。此后的两年中,贝尔实验室相继研制成功了M-3和M-4型计算机,但都与M-2型类似,只是存储器容量更大了一些。

10月,绰号为“巨人”的用来破译德军密码的计算机在英国布雷契莱庄园制造成功,此后又制造多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4年:8月7日,由IBM出资,美国人霍德华•艾肯(H.Aiken)负责研制的马克1号计算机在哈佛大学正式运行,它装备了15万个元件和长达800公里的电线, 每分钟能够进行200次以上运算。女数学家格雷斯•霍波(G.Hopper)为它编制了计算程序,并声明该计算机可以进行微分方程的求解。马克1号计算机的问世不但实现了巴贝奇的夙愿,而且也代表着自帕斯卡计算机问世以来机械计算机和电动计算机的最高水平。

1946年:2月14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摩尔学院教授莫契利(J. Mauchiy)和埃克特(J.Eckert)共同研制成功了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总共安装了17468只电子管,7200个二极管,70000多电阻器,10000多 只电容器和6000只继电器,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机器被安装在一排2.75米高的金属柜里,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左右,总重量达 到30吨,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钟5000次加法,可以在3/1000秒时间内做完两个10位数乘法。

[晶体管时代:1947——1958]

1947年:12月23号,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William B. Shockley),布拉顿(John Bardeen),巴丁(Walter H. Brattain)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半导体放大器件,他们将这种器件重新命名为“晶体管”

从上到下依次为:肖克利,布拉顿和巴丁

1948年:6月10日,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连载发表了他影像深远的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并于次年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另一著名论文《噪声下的通信》。在这两篇论文中,香农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题,给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并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一系列基本技术问题。两篇论文成为了信息论的奠基性著作,此时尚不足三十岁的香农也成为了信息论的奠基人。

12月,ENAIC的两位缔造者共同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脑公司“埃克特—莫契利计算机公司”(EMCC)。

莫契利

埃克特

1949年:当时尚在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上海籍华人留学生王安向美国国家专利局申请了磁芯的专利。

贝尔实验室制造了M系列计算机的最后一个型号:M-6,并从此不在涉足计算机的研制与生产。贝尔实验室所研制的M系列继电器计算机,是从机械计算机过波到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桥梁。

9月,“马克”3号计算机研制成功,“马克”3号也是霍德华•艾肯研制的第一台内存程序的大型计算机,他在这台计算机上首先使用了磁鼓作为数与指令的存储器,这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进,从此磁鼓成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中广泛使用的存储器。

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的Wilkes和他的小组建成了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EDSAC,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1950年:东京帝国大学的Yoshiro Nakamats发明了软磁盘,从而开创了计算机存储的新纪元。

10月,阿兰.图灵发表自己另外一篇及其重要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从而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基础,图灵也获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美誉。甚至有人说在第一代电脑占统治地位的那个时代,这篇论文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第五代,第六代电脑的宣言书。

1951年:6月14日,当时已在雷明顿—兰德(Remington-Rand)公司任职的莫契利和埃克特再次联袂制造的UNIVAC计算机正式移交美国人口普查局使用,从而使电脑走出了实验室,开始为人类社会服务,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6月,王安创办了王安实验室,即王安电脑公司的前身,从此开始了王安电脑传奇般的历程。

1952年:1月,由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Von Neumann)设计的IAS电子计算机EDVAC问世。这台IAS计算机总共采用了2300个电子管,运算速度却比拥有18000个电子管的“埃尼阿克”提高了10倍,冯•诺伊曼的设想在这台计算机上得到了圆满的体现。

1953年:4月7日,IBM正式对外发布自己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IBM701。并邀请了冯•诺依曼、肖克利和奥本海默等人共150名各界名人出席揭幕仪式,为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宣传。

8月,IBM发布了应用与会计行业的IBM702计算机。

1954年:6月8日,阿兰.图灵去世。

IBM推出了中型计算机IBM650,以低廉的价格和优异的性能在市场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至此,IBM在市场中确立了领导者的地位。

贝尔实验室使用800只晶体管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

1956年:美国达特莫斯大学(Dartmouth)青年助教麦卡锡,哈佛大学明斯基、贝尔实验室香农(E.Shannon)和IBM公司信息研究中心罗彻斯特(N. Lochester)共同在达特莫斯大学举办了一个沙龙式的学术会议,他们邀请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麻省理工学院塞夫里奇(O. Selfridge)和索罗门夫(R.Solomamff),以及IBM公司塞缪尔(A.Samuel)和莫尔(T.More)。这就是著名的“达特莫斯”会议。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后,他们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从而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

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

1957年:8月,“数字设备公司”(简称DEC)在美国波士顿成立。创立者是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肯•奥尔森(K.Olsen)。此后的数十年中,DEC公司依靠自己的PDP系列,开创了小型机时代。

10月,诺依斯(N. Noyce)、摩尔(R.Moore)、布兰克(J.Blank)、克莱尔(E.Kliner)、赫尔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罗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共同从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实验室出走,创办了仙童(fairchild)公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天才叛逆”,从此,才有了我们熟悉的intel, AMD,IDT等等一大批我们熟知的企业。

八天才叛逆的两个重要人物,诺里斯和摩尔。

1958年:11月,IBM推出了自己的IBM709大型计算机,这时IBM公司自IBM701以来性能最为优秀的电子管计算机,但同时它也是IBM最后一款电子管计算机。

[集成电路时代:1959——1970]

1959年:2月6日, 来自曾开发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的TI公司的基尔比(J.Kilby) 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专利“半导体集成电路”。

7月30日,仙童公司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专利“半导体集成电路”

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立克里德(J.Licklider)发表了著名的计算机研究论文《人机共生关系》,从而提出了分时操作系统的构想,并第一次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的设想。

1962年:供职于蓝德公司的保罗•巴兰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学术报告《论分布式通信》,在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分布式自适应信息块交换”,这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分组交换”的通讯技术。

1963年:8月,控制数据公司(CDC)的西蒙•克雷(S. Cray)博士带领自己的研发小组研制成功CDC6600巨型机,CDC6600仍属于第二代电脑,共安装了35万个晶体管。

1964年: 4月7日,在IBM成立50周年之际,由年仅40岁的吉恩•阿姆达尔(G. Amdahl)担任主设计师,历时四年研发的IBM360计算机问世,标志着第三代计算机的全面登场,这也是IBM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机型。

1965年:DEC公司推出了PDP-8型计算机,标志着小型机时代的到来。

当时尚在仙童公司的摩尔发表了一篇仅有三页篇幅的论文,这就是对今后半导体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摩尔定律”。

1966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属(ARPA)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主管的鲍伯•泰勒启动了“阿帕”(ARPA)网的研究计划。虽然他本人在事后一直强调“阿帕”网本身不是用于军事目的,但是他所在的部门却是冷战时期的产物。

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

4月,“通用数据公司”(简称DGC)成立,创办人为从DEC离职的PDP-8设计师卡斯特罗。

7月18日,从仙童公司辞职的戈登.摩尔(Gordon.Moore),罗伯特.诺伊斯(Robert.Noyce),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共同创立了Intel公司,从此为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月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恩格巴特(Douglas Englebart)博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鼠标。它的工作原理即通过底部小球的滚动带动枢轴转动,并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来产生位移信号,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屏幕上的光标就可以移动。恩格巴特博士设计鼠标的初衷就是想通过这种简便的操作方式来代替繁琐的键盘操作,但是在鼠标诞生最初的十多年中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操作方式的简便性,直到1984年苹果Macintosh的诞生才改变了人们的陈旧观念。

(另有一种说法为恩格巴特博士于1964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鼠标,并于1968年的IEEE会议上正式对外公布了其发明。)

1969年:DGC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小型机Nova,成功的打入了一直被DEC把持的小型机市场,并成为当年最为红火的新兴企业。

贝尔实验室的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在一部PDP-7上开发了Unix操作系统。

5月1日,桑德斯(Jerry Sanders)从仙童公司辞职,并利用十万美元创立了AMD公司。

10月29日,阿帕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节点与斯坦福研究院(SRI)节点实现了第一次分组交换技术的远程通讯,这也标志着互联网的正式诞生。

1970年:首次提出“兼容性”概念的IBM360之父吉恩•阿姆达尔(G. Amdahl)由于IBM否决了继续开发大型机的计划而离开了IBM公司,并创立了Amdahl公司,开始在大型机领域向IBM发出挑战。虽然在此后不久他就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但是他又接连创办了三步曲、Grid公司和CDS公司,可是均宣告失败。阿姆达尔本人最终病逝于1996年。

10月,美国施乐(Xerox)公司在今天硅谷的帕洛阿托成立了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研究中心,更为重要的是施乐并没有为来到这里的科学家制定任何地研究计划,而是让他们自由得发挥。在此后的几年中,PARC诞生了以太网、鼠标、面相对象、图标、菜单、视窗等等一系列改变今后计算机发展方向的全新概念,并间接孵化了Windows、Office、Macintosh等划时代的软件作品,从其间走出的科学家还创立了Adobe、3Com、Novell等等改变IT世界格局的企业。

[微处理器时代:1971——1979]

1971年:来自《电子新闻》的记者唐·赫夫勒(Don Hoefler)依据半导体中的主要成分硅命名了当时帕洛阿托地区,硅谷由此得名

1月,INTEL的特德.霍夫研制成功了第一枚能够实际工作的微处理器4004,该处理器在面积约12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运算能力足以超过ENICA。Intel于同年11月15日正式对外公布了这款处理器。

1972年:曾经开发了Unix操作系统的Dennis Ritchie领导开发出C语言。

原CDC公司的西蒙•克雷(S. Cray)博士独自创立“克雷研究公司”,专注于巨型机领域。

1973年:5月22日,由施乐PARC研究中心的鲍伯·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组建的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络--ALTO ALOHA网络开始正式运转,梅特卡夫将该网络改名为“以太网”。

1974年:

4月1日,Intel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8位微处理芯片8080。

12月,电脑爱好者爱德华•罗伯茨(E.Roberts)发布了自己制作的装配有8080处理器的计算机“牛郎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装配有微处理器的计算机,从此掀开了个人电脑的序幕。

1975年:克雷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超级计算机“克雷一号”(CARY-1),实现了每秒一亿次的运算速度。该机占地不到7平方米,重量不超过5吨,共安装了约35万块集成电路,同时这也标志着巨型机跨进了第三代电脑的行列。

7月,比尔•盖茨(B.Gates)在成功为牛郎星配上了BASIC语言之后从哈佛大学退学,与好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一同创办了微软公司,并为公司制定了奋斗目标:“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上都有一部微型电脑运行着微软的程序!”

1976年:4月1日,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inak)和斯蒂夫.乔布斯(Stephen Jobs)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并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计算机:Apple-Ⅰ。

6月,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位数学家沃尔夫冈•哈肯(W.Haken)和肯尼斯•阿佩尔(K. Apple)利用计算机成功的证明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100多年的“四色定理”

(注:四色定理在1852年被提出,即任何地图均可由四种颜色组成就能区分所有两相邻的国家和地区)

9月,施振容创立宏基公司。

10月,雅达利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3D电子游戏《夜行车手》(Night Driver),游戏只有黑白两色,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1977年:6月,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与自己的好友Bob Miner和Edward Oates一起创立了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

1979年:6月,鲍伯·梅特卡夫离开了PARC,并同Howard Charney、Ron Crane、Greg Shaw和 Bill Kraus组成一个计算机通信和兼容性公司,这就是现在著名的3Com公司。

[PC时代一 :1980——1985]

1980年:年初,当时尚不知名的Novell公司推出了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

9月30日,DEC、Intel和Xerox共同发布了“以太网”技术规范,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以太网蓝皮书。

1981年:7月,沈望傅创立了创新科技公司。

8月12日,经过了一年的艰苦开发,由后来被IBM内部尊称为PC机之父的唐•埃斯特奇(D.Estridge)领导的开发团队完成了IBM个人电脑的研发,IBM宣布了IBM PC的诞生,由此掀开了改变世界历史的一页。

8月12日,微软推出来MS-DOS 1.0版。

1982年: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通过计算机网络闯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这是首次发现的从外部侵袭的网络事件。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被判入狱的世界头号黑客,被美国联邦法院宣判终生不得接触计算机产品的凯文.米特尼克。他的另一件“事迹”就是在1994年的时候向圣迭戈超级计算机中心发动进攻,将整个互联网置于危险的境地。

2月,康尼恩(R.Canion)、史蒂麦克(G.Stimac)和巴雷斯(H.Barnes)共同成立了康柏(Compaq)公司。

2月, Intel发布80286处理器。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并增加了保护模式,可访问16M内存。支持1GB以上的虚拟内存。每秒执行270万条指令,集成了134000个晶体管。

9月29日,3Co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网卡-EtherLink网络接口卡,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应用于IBM-PC上的ISA接口网络适配器。

11月,康柏公司推出了便携式PC机Portable,这也是第一台非IBM制造的PC兼容机。

1983年:1月,苹果公司推出了研制费用高达5000万美元的丽萨(Lisa)电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计算机,同时这款电脑也第一次配备了鼠标。

5月8日,IBM推出了IBM PC的改进型号IBM PC/XT,并为其内置了硬盘。

1984年:迈克尔•戴尔创立了DELL公司。

联想公司成立。

来自英国的Adlib Audio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声卡:魔奇声卡,从而让PC拥有了真正的发声能力。

1月24日,苹果公司推出了划时代的Macintosh计算机,不仅首次采用了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并且第一次使个人计算机具有了多媒体处理能力。

8月14日,IBM推出了采用intel 80286处理器的IBM PC/AT电脑。

年底,康柏开始开发IDE接口。

1985年: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驱动器。

ATI(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成立。

7月,intel公司推出了计算机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80386处理器,这也是intel公司的第一枚32位处理器。

11月,在经历了多次延期之后,微软公司终于正式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

[PC时代二:1986——1994]

1986年:9月,康柏公司第一次领先于IBM推出桌上型386个人电脑Deskpro PC,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同月,Amstrad Announced发布便宜且功能强大、面向家庭设计的计算机Amstrad PC 1512。该机具有CGA图形适配器、512KB内存、8086处理器20兆硬盘驱动器,并采用了鼠标器和图形用户界面。

1987年:4月2日,IBM推出PS/2系统。最初基于8086处理器和老的XT总线。后来过渡到80386,开始使用3.5英寸1.44MB软盘驱动器。引进了微通道技术,这一系列机型在市场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累计出货量达到200万台。

11月,微软推出了Windows 2.0版。相比于上一个版本,微软加入了动态数据交换和覆盖式窗口等先进技术。

1988年:11月2日,由 23岁研究生罗伯特•莫里斯(R.T.Morris)编制的“蠕虫”病毒在互联网上大规模发作,这也是互联网第一次遭受病毒的侵袭,从此,计算机病毒逐渐传播开来。

1989年:4月10 日,英特尔公司在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上首度发表集成有120万晶体管的486处理器。

4月,华硕(ASUS)公司在台湾成立。

11月,SoundBlast Card声卡正式发布。

1990年:苹果公司联合Motorola和IBM公司一同开发了基于RISC结构的微处理器PowerPC,为的就是能够同Intel公司的X86系列处理器相抗衡。

3月24日,因患癌症,王安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立总医院。

5月5日, 纽约地方法院正式开庭,判处88年“蠕虫”病毒制造者莫里斯3年缓刑,罚款1万美元和400小时公益劳动。

5月22日,微软宣布推出Windows 3.0操作系统,并在年底创下销售100万套的纪录。当时的Windows 3.0操作系统提供了对多媒体,网络等众多最先进技术的支持,从而被成为软件技术的一场革命。

。。。。。。。。。。。。。。。。。。。。。。。

王高锋先生简介

是不是王高峰啊

王高峰集成电路历史名人,男,留美双博士,教授, 物理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博士生导师。

1965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英山县。1990年1月获得美方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留学,1993年12月获得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电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博士学位。其后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Robert W. Dutton教授, 获得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科学计算(Scientific Computing)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黄彰任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1993年12月至1996年5月,王高峰博士作为一名Scientist在美国Tanner Research 公司进行集成电路模拟及设计软件集成电路历史名人的研究及开发。1996年6月至2001年1月,作为Principal Engineer在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公司Synopsys, Inc.从事科学研究及新产品开发。1999年夏天曾受邀到美国贝尔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工作。2000年发起创办美国英迪光讯公司(Intpax, Inc.),并出任该公司的首席技术长(Chief Technology Officer)。2001年9月在武汉大学筹建黄彰任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回国正式受聘于武汉大学,建立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至今。

王高峰博士已发表科研论文116篇,SCI收录38篇(含待收录SCI源4篇),EI收录69篇(含待收录EI源17篇),被SCI引用202篇次(其中独立或第一作者论文SCI引用172篇次),被SCI集成电路历史名人他引166篇次(其中独立或第一作者论文SCI他引147篇次)。在国际一流期刊IEEE上共发表15篇论文(独立或第一作者11篇IEEE Transactions,责任作者2篇,第二作者2篇)。拥有6项已授权美国专利,另有3项美国专利正在申请中。王高峰博士同时也是多个IEEE Transactions杂志的审稿人,John Wiley Sons出版社审稿人。并在2001年被选为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2005年入选(马奎斯)美国名人录,2006年入选(马奎斯)世界名人录和(马奎斯)科学工程名人录。

王高峰博士的研究领域包括微纳集成电路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微机电系统器件研究,微纳光电集成电路研究,电磁场理论和通讯工程,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小波分析等。王高峰博士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集成电路历史名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互连线的建模、仿真与综合(总经费200万元,分担70万元)集成电路历史名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时域多分辨分析的光集成电路电磁建模与仿真(总经费2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集成电路宏模型提取的高效模型降阶技术(总经费7万元) 。

历史上姓慈的名人有哪些

1、慈云桂(1917 04.05 - 1990 07.21),出生于安徽桐城(出生地今属枞阳县)。 计算机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亿次级巨型计算机系统。 在我国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历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慈旭,(公元1928~今),吉林永吉人。著名当代书画家、记者。

3、慈鸿飞,(公元1948~今),辽宁盖平人。著名经济学专家。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集成电路历史名人和集成电路之父是谁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集成电路历史名人

发表评论

抹茶交易所Copyright www.xjyinlu.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2005-2023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为个人学习、研究、欣赏使用。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